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1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706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739篇
地球物理   748篇
地质学   1480篇
海洋学   454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58篇
自然地理   126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64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79篇
  2016年   175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233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31篇
  2009年   230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50篇
  2004年   213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6篇
  197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地理格网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理格网系统起源于早期的制图研究,并发展成为表达复杂地理现象、综合分析自然与人文数据、模拟地理系统功能与行为的基本方法。地理格网系统的组成包括格元、格边和格点,格元代表了区域面状特征,格点确定了格元的基本位置和点状特征,格边用于度量格元间的通量关系。在现代地球测量技术驱动下,地理格网系统的功能从传统的地图定位框架与地理现象表达,进一步拓展出多源地理空间数据融合、地理综合分析等新功能。研究椭球空间下的地理格网系统构建模型、误差分布、地学计算等是地理格网系统研究的前沿和基础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2.
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韩正式建交以来,两国之间旅游交流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国旅游学界对韩国旅游相关方面的研究.文章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四个主要子数据库为基础检索了1994年以来发表在中国大陆与韩国旅游相关的研究文献,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分析和总结,认为目前中国旅游学界对韩国旅游相关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韩国赴中国旅游市场分析与开发、韩国旅游业成功经验分析与借鉴以及中韩旅游交流与合作;存在三个主要问题:研究动机的行业推动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和研究内容的肤浅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中国的韩国旅游研究概念框架.指出了未来应进一步拓宽研究视角、深化研究内容,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重点研究韩国旅游者行为、中韩旅游区域合作与竞争等主题.  相似文献   
993.
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在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城市空间拓展在形态与模式、空间拓展机制、空间拓展动态模拟、空间拓展环境效应等多方面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和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定量化的研究方法,筛选城市空间拓展的驱动因素,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获得城市空间拓展准确信息,在此基础上构建模型对不同时空尺度的城市空间拓展过程加以模拟,并对城市空间拓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加以分析,以此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工作。针对目前研究工作特点和存在的不足,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方向应是借助日臻完善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深入开展城市空间拓展合理性评价,构建定量化动态模型,协调城市空间用地的增量布局与存量调整,并加强与国外城市空间拓展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94.
Seven vibro-cor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ree shallow lakes of the Gabon (Kamalété, Nguène, Maridor) along a 300-km west–east transect close to the Equator. These lakes are located in very distinct landscapes: coastal forest-savanna mosaic, rain forest and savanna with colonising forest, respectively. Core chronologies were established by radiocarbon dating. Study of these lacustrine archives (textural variables, clay minerals, organic matter components, δ13C, pollen) allowed comparison of late Holocene environmental changes recorded at each site and with results from other studies. Lake Kamalété indicates minor climatic deterioration (increased drying and greater seasonality) between 1,410 and 500 cal. years BP, which is also recognised in southern Cameroon and east-central Africa. Lake Nguène was surrounded by dense moist forest throughout the last 4,110 years, but shows significant deterioration from ~2,800 cal. years BP, a phenomenon seen at nearby sites. Lake Maridor shows a decline of forest initiated a little after 3,800 cal. years BP, which indicates timing that is distinct from the two other sites. This was probably a response to local conditions (i.e. outlet damming). Although the three lakes display generally parallel climatic trends perhaps linked to SST oscillations, there is not perfect coherence between these three sites.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basins may be attributable to local factors like groundwater hydrology and slope instabilities of such shallow lake systems in this equatorial region.  相似文献   
995.
嫩江流域近45年来径流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蕴  王浩  严登华  唐克旺 《地理科学》2009,29(6):864-868
采用随机水文学方法对嫩江流域1956~2000年的年径流量序列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嫩江流域径流的水文周期是32a,整体而言,45a径流序列不存在明显的趋势性。此外,对嫩江流域用水性消耗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类用水性消耗量对流域水循环整体影响程度为5%,但是在流域内部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洮儿河子流域影响因子达到16%,反映该地区人类取用水消耗量较大。从年际分析,整个流域在70年代的影响因子要高于其它年段,呈现出越是枯水年段人类用水影响程度越大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6.
江苏里下河地区洪涝灾害演变趋势与成灾机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苏里下河地区是相对封闭的水网地区,洪涝频繁。研究该地区洪涝演变趋势和成灾机理对区域防洪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里下河地区洪涝演变趋势表现在洪涝类型的多样性,高水位日益频繁、高水位发生机率加大,致灾暴雨频率增大等方面。在自然成因方面,流域暴雨是成灾的主要原因,锅底洼的形态是洪涝发生的地貌大背景,水系的复杂格局也加剧了洪涝的程度和频度。在人类活动方面,不合理的圩垸垦殖导致湖荡萎缩,减弱了水体调蓄能力;闸坝建设引起河道淤积、排涝能力降低致使洪水位趋高;城镇化改变下垫面性质的水文效应也是洪涝频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97.
季节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正洪  史瑞琴  陈波 《地理科学》2009,29(6):911-916
根据湖北省10个代表站1951(或建站)~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分析了四季初日和长度及其变化趋势,以揭示气候季节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湖北省平均春、夏、秋、冬四季初日分别为3月22日、5月27日、9月27日、11月27日,四季长度分别为65.7、122.8、60.9、115.6d,且时空差异明显;(2)56a来湖北省平均入春、入夏分别提前2.8、1.6d,入秋、入冬分别推后4.0、6.1d;(3)56a来湖北省平均冬季缩短8.9d,夏季延长6.3d,秋季延长2.0d,春季无变化;荆州夏季延长21.1d,武汉冬季缩短17.0d。  相似文献   
998.
用EMD对Stu iver等提供的树轮14C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为:①得到太阳活动的准3、6、11、22、44、110、200、300 a的周期;从趋势项中可以得到准600 a甚至更长的周期波动;②可以判断太阳活动经典的极小期,与公认的极小期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树轮14C含量的变化趋势中可以判断从1954~2100年的太阳活动变化逐渐变强,从2100~2350年太阳活动逐渐开始变弱;③从每个尺度周期波动的时变特征中可以得到,即使在太阳活动的极小期,太阳活动依然存在频率和强度不同的周期波动。  相似文献   
999.
对推进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一些政策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地震预测、预报不能只是地震局工作的改进,国家对待地震预测、预报的工作必须有一个政策的调整。当前地震预测预报工作基本上沿用气象工作的模式,但地震预报和气象预报的水平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地震预测预报工作要把科学研究放到首位,在地震工作的管理体制、财政体制方面都应有一个大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00.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and overseas. By giv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of active tectonic research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 paper sums up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since the 1980s. The focus is on the main efforts and progress made in China on certain aspects of research, such as basic surveys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the study of theories related to regional active tectonics and their kinematics and geodynamics, surveys on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deep and shallow structures, active fault surveys and prospecting an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urban areas, as well as the efforts made using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 Furthermore, the paper looks back on Chinese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and sums up cognitions derived from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basic and measurable parameters of active tectonics. These parameters include the length of fault and fault segmentation, coseismic slip and cumulative slip, fault slip rate, the sequence of paleoearthquake events and the time elapsed since the most recent event. At the same time, efforts and progress made in China on assessing the long-term seismic potential for active faults and evaluating the risk from potential active fault movement have been reviewed by summarizing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heories, models,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ime-dependent seismic potential to prohabilistic assessment, 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potential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s, and the forecast of potential risk caused by active fault movement. Finally,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li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ssues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